Friday, November 28, 2014

海燕一周年

海燕一周年
黄汉伟(阿依淡议员)

我最近一直在阅读及思考有关适应气候变化及减灾战略 (Climate Change Adaption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灾害的发生一直占据着报章的封面。最近一个月的灾害新闻就有美国东部夺命暴风雪来袭,大半地区冰封,导致至少20人死亡。斯里兰卡季候风来袭,茶园发生土崩,导致16人死亡。本地的就有登嘉楼水灾灾情恶化,灾民增至3863名。金马仑山洪瀑发,导致5人死亡,数10间屋子被摧毁。

自然及人为灾害一直持续发生。人类虽然已从以往住在山洞及部落进化到现代城乡及有政府及法律管治,但灾害并不能完全根除,只能减少灾害,降低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是自然界现象,人类只能减低灾害而无法做到阻止灾害。

就如菲律宾中部城市独鲁万市(Tacloban)在2013年11月8日受到五级台风海燕(Typhoon Haiyan)的来袭,死亡人数超过7350人,造成毁灭性破坏。灾难发生一年后的纪念日,数十万人依然居无定所,建屋依然缓慢。

要抵抗五级台风需要的是现代城市策划,建屋需达到抗风暴规格, 显然的这需要投下大量财力。只有发展成抗风暴的现代城市,才能在风暴来袭时避开一劫。菲律宾政府宣布1600亿比索折合马币120亿的重建计划,这重建计划包括了建200千间新房子。

槟城所面对的灾害风险远低于邻国菲律宾或印尼。最近在邻州吉打本同发生的龙卷风,也只捲起了甘榜的屋顶及大树,称不上什么风暴,是自然现象与发展无关。显然的,要减少龙卷风灾害,就得改进房子建築规格,以建立更坚固的屋顶。

我看了新加坡的2015年持续发展蓝图,里面清楚记录了水灾风险区已从1970年的3200公顷(hectare)  减到2013年的36公顷,即近一百倍。新加坡定下2030年的目标达到减少水灾风险区到23公顷。这是非常科学化的衡量,逐年的减低水患风险区。这需要大量的数据化,反观我们的水力灌溉局只能粗略告诉你水患风险区在那里,但无法以精准的数字量化。这里头显示我们治水学问及功夫还不够。

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把减低灾害的风险纳入发展计划里。採取与坏境共存的发展策划是可減低自然災害风险。当然,规画及執行不当的发展是会导致人为災害。

所以可持续的发展计划须达到3大宗旨,防灾,减灾及处理剩余的灾害。我们不能只一味指责上帝或听天于命。

政府需要做好准备,减少风险,并成为能够抵御灾害的城市。

No comments: